新闻资讯
“城市资金被分割,东一块,西一块,四处蔓延,互不关联而且到处空空荡荡,让步行者吃尽苦头...在一些分解最严重的地方,各个城市用途,购物中心、住宅、 工作场所集聚中心——都不能发挥正常功能,互相间没有关联。”加拿大作家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刻画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城市化建设中所产生的诸多问题。
如今看来,城市疯狂延伸的年代产生的问题,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北上广深杭,超大城市在中国涌现,这种割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城市发展与人文关怀,无形中出现了“缝隙”。城市所谓的“喧嚣”,人群所谓的“焦虑”,是这些“缝隙”带来的割裂感。城市建设,需要“缝合者”的角色。
最后一公里,填满城市“缝隙”
城市功能的缝隙,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功能区域的分离。有报告显示,目前全国36座城市的职住分离度处于2.1公里到6.6公里之间,在超大城市中,北京的职住分离度最高,达到6.6公里;而上海与广州也需要3.7公里。较长的职住距离,带来了更长的通勤距离,也是“焦虑感”的由来。
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是填补缝隙的最初手段。目前,中国开通地铁的城市已经超过40个,上海地铁通车里程更是超过700公里。地铁为代表的公共交通承载量大,效率高,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压力,但是也存在无法弥补的空隙。公共交通的站点固定,存在诸多无法覆盖的区域,以北京为例,在很长时间里,生活在天通苑社区的居民只有5号线;生活在通州的居民能依赖的只有八通线。站点无法覆盖的区域,成为最难解决的“一公里”。
智慧城市的概念在近几年被广泛提及,谷歌旗下Sidewalk Labs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智慧城市计划,从2016年起,杭州推出城市大脑。智慧城市作为系统性工程,可以从顶层设计上优化城市建设,并带来整体交通出行的优化。但中西方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却有着不同的处境。在交通延误上,杭州城市大脑让交通的延误指数从2014年的2.08降至2018年的1.64,从全国城市拥堵程度排名第二位降至第57位。但Sidewalk却陷入困境,今年5月,Sidewalk计划取消。究其根本,是中西方城市建设差异以及对于数据隐私的尺度和法规有着不同的容忍度。
也正是这种差异让缝合城市的方式有着不同的选择。中国城市呈现同心圆式的拓展延伸,集中的中央商务区建设规划,地铁路网公交路网的触达率逐层降低,等等因素导致交通出行有太多“一公里”需求,相比于笨重的公交、固定的地铁线路,共享单车的有着更好的发挥空间。
从特性上,共享单车最大的特点是机动、灵活,可以满足点对点的需要,相比于公交、打车,这种可以随时随地出发的机动性是更优选择。同时,在城市路网密集区域,单车有更高的行进效率,是优于步行的选择,甚至是在速度上是优于机动车的选择。相比于自用单车,共享单车无需花费更多费用停放,也无需担心车辆丢失、车辆维修等问题,显然更加省心。共享单车这种公共交通工具,在城市的功能区之间,很好地覆盖了公共交通无法覆盖的缝隙,极大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焦虑。
在城市的喧嚣中,共享单车是弥合功能区域的重要工具,从住宅到工作、购物场所,共享单车带来的高机动性、高效率,可以很好的缝合距离产生的缝隙。
科学调度,共享单车不能增添“焦虑”
但实际上,共享单车的价值往往是找不到单车时才被意识到,而大众对共享单车的停放问题颇有微词。共享单车“缝合”城市功能,有一个重要前提是科学调度。
对企业来说,共享单车并非投放之后就能当甩手掌柜。单车的调度非常关键,核心地点的单车数量太少,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数量太多又会占用公共资源,造成占用行人通道资源的问题。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需要的单车数量,十分考验调度能力,也影响着共享单车的口碑。更精细化、更科学的管理以及专门的运维人员进行维护十分必要。
当前的共享单车企业普遍有专门的运维人员,但实际上,更核心的是他们背后的调度系统。以哈啰单车为例,其承担调度“大脑”的是其自主研发的“哈啰”系统及其相配的BOS系统的应用,这一系统结合热力图、人群潮汐区域、车辆闲置率等指标,实时调整投放区域及投放数量。
作为哈啰出行全业务生态的决策中心,哈啰大脑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可以达到运力在时间、空间与需求上的最优匹配。实际上,“哈啰大脑2.0”系统已经在长沙上线应用。系统在每天的用车高峰时段,向管理员实时输出调度指令,比如:林大路站点车辆调出至友谊路站点。管理员接受到指令后,迅速将超额助力车转运至需求站点,避免了林大路的车辆超容,也及时补足了友谊路站点的用车需求。除了“哈啰大脑”,哈啰出行在长沙还建立了路面巡检+监管响应机制,多管齐下既保障了用户骑行需求,又能够满足城市管理需要,维持良好的路面秩序。
共享单车的调度不只是数量一个维度,还包括质量维度。单车故障率高,十分破坏体验和通勤感受。因此,及时识别并召回故障车辆非常关键。这就需要有更精准的定位,以便运维人员能够及时找到故障车辆并对其进行、修理。单车的定位是重要的技术要素,虽然GPS定位是通行的做法,但哈啰单车的GPS+北斗+基站三重定位显然更值得借鉴,哈啰单车凭借于此将定位时间减少70%,进一步提高了调度的效率。
科学调度的关键作用在于,将更多符合质量要求的单车提供给用户,满足乘车需求。让所有城市居民能轻松找到单车完成出行,这是缝合城市功能缝隙的最基础一步。
细节,共享单车不能制造焦虑感
在基本需求之外,共享单车的体验则是出行的进一步需求。
体验往往是渗透到细节当中,每一处细微的差别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共享单车不能制造麻烦,而是在细节处让骑行变得轻松,这需要进行极致的优化。比如共享单车定位环节,很多用户从打开APP到单车定位,需要等到很长时间,这段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很大程度上影响单车的使用体验,特别是在炎热或者寒冷的季节。这需要的是不断的技术积累。以哈啰为例,其精准定位算法获得了行业首个专利授权。定位精准度上,共享单车亚米(小于1米)级别的测试成功率高达95%以上,能够实时亚米级定位能力和高精度电子围栏匹配,可实现车辆在指定位置正常落锁。即使在卫星信号不准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精准定位。
而在开锁环节,扫码到开锁,这个环节消耗的时间十分影响体验,特别是在急迫的时候,快速开锁是基本的要求。哈啰单车很早就实现了网络环境、手机信号稳定的条件下0.99 秒极速开锁,目前,共享单车普遍还会运营蓝牙功能,作为辅助开锁手段,提升开锁成功率。
而在骑行过程中,好骑是最关键的细节。共享单车好骑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差别,车胎的使用、车座的舒适度、蹬车的效率等方面,都十分影响着骑行体验。最初摩拜单车从防爆轮胎和轴传动设计到后来的改进,正是体验上的考虑。而哈啰单车推出真空一体发泡坐垫,将弹性提升20%,提升舒适度;将轮胎选用发泡实心胎,可以提供可比充气胎的骑行体验。
只有骑行过程舒服,才能在骑共享单车时不会徒增烦恼,真正进入到放松的状态。而在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做到更优质的体验,需要共享单车不断打磨细节。
安全与维护,共享单车需兼顾公共属性
当然,共享单车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交通工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衍生的安全问题和城市管理问题。
安全的层面,共享单车必须具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车架和前叉需要在经受重量之下没有断裂,没有裂纹,零部件的精密检测也要符合标准,防止出现零部件脱落造成安全隐患。
除了车辆自身的安全,骑行中的安全也极为重要。哈啰单车为此研发了路面安全系统。在用户骑行前,这一系统强调车辆自检,有像刹车失灵、链条断裂等问题,会及时通过语音系统提醒用户。而在骑行中,如果遇到危险状况,比如道路颠簸、裙角有卷入风险,语音系统也会及时对用户进行提醒。如果发生骑行意外事故,语音系统也会及时向用户提醒,进行事故处理引导。
安全之外,共享单车虽然便利了大部分人的生活,客观上也带来了占用道路停放空间的问题,站在公共资源的角度,尽可能减少公共资源的占用,才是提升效率的关键。定点停车是减少公共资源占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不破坏体验的同时,引导用户将共享单车停放到固定的停车点,是当下通行的做法。可以看到,很多城市的街边已经画出了共享单车停放处的标志。
像哈啰单车一样,基于北斗高精度时空智能服务,设立电子围栏,通过技术手段让消费者妥善停放,可以更明显地提升管理效率。
而除了划出区域,打补丁式改造增加停放空间也是一种有效方式,在疏解共享单车停放空间的同时,也能优化城市的功能布局。另外加强对城市的精细化规划管理,比如在新建筑设计时即规划好共享单车的停放空间,使共享单车有机的融入城市公共生态。
当然,共享单车的管理需要每一位用户的参与。乱停乱放问题可以通过运维人员解决一部分,但更大范围内需要“共建共治”的思路。哈啰单车的技术与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十分值得参考,通过对不按照规定地点停放的用户进行一定的罚款和信用降级处罚,让破坏私占共享单车者根据不同程度的破坏及私占情况有承担法律法规的风险。同时,结合电子围栏功能,精准干预用户骑行行为和停放管理。通过制度与技术的干预,让大部分单车能够停在合规的范围,有效减少了运维人员找车和调度的难度。
城市功能与人的生活,更像是一场化学反应,任何元素的增加,都可能带来本质上的变化。在功能区域的连接上,除了传统的公共交通,共享单车这种新型的公共交通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共享单车的机动性,有效打通了通勤的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的“慢生活”属性,让处在快节奏的人能够在角色转换中有一个缓冲地带。共享单车,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缝合者,而承担这个角色,需要不断提升调度,优化体验,保护乘客安全,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